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浙江省委關于2022年高質量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實施意見》《溫州市委關于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民農村同步邁向共同富裕的意見》文件等精神,接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著力推動農業健康發展,全力促進農民共同富裕,結合我區實際,制定如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要求
高舉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偉大旗幟,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中央、省、市各級農村工作會議等精神,堅持黨對三農工作的全面領導,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圍繞農村產業發展、農民收入水平、農村建設品質、農村制度改革、農村治理體系等方面,聚集聚力抓推進,加快建設農業農村現代化先行市和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區域樣板。2022年,全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增長2.8%以上,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8.5%以上,低收入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以上,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65:1以內。
二、堅守安全底線,落實重要農產品保供責任。
(一)嚴格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實行糧食生產黨政同責剛性考核,嚴格落實糧食任務指標,確保完成糧食播種面積3.96萬畝以上、總產量1.62萬噸以上,糧食儲備糧規模達到2.89萬噸。開展種糧成本收益分析,探索建立種糧補貼動態調整機制。提高早稻規模種植補貼,嚴格執行稻谷最低收購價。全面推行水稻種植完全成本保險。大力培育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種糧主體,提升種糧積極性。全面增強糧食應急加工能力,大力推進社會化儲糧。(區農業農村局、區發改局)
(二)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嚴格落實耕地保護黨政同責,構建上下貫通、條抓塊統、專班聯動的耕地保護責任體系和工作機制。嚴守“三區三線”,簽訂耕地保護目標責任書,作為剛性指標實行嚴格考核、一票否決、終身追責。對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建立臺賬、上圖入庫、動態管理。堅決遏制耕地“非農化”、基本農田“非糧化”。制定耕地恢復補充方案,實現耕地、永久基本農田、高標準農田、糧食生產功能區動態管控、進出平衡。開展“清閑田、改水田、造園田”行動,創新打造“農業公園”。加大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新建700畝,補建5500畝。(區農業農村局、區自然資源與規劃分局)
(三)保障重要農產品供給。布局“最初一公里”,建立最低儲備基地和應急保障機制,加強以葉菜生產為重點的保障性蔬菜基地建設,蔬菜播種面積穩定在11.6萬畝以上,產量達到16.35萬噸。暢通“最后一公里”,實施“快遞進村”和農產品“出村進城”工程,推進冷鏈物流建設,從物流端入手提高農產品流通效率,組建農產品采購銷聯盟,培養一批農產品經紀人隊伍。加大“甌越鮮風”品牌宣推廣力度,推動“甌越鮮風”產品納入政府采購目錄。(區農業農村局、區商務局、區供銷合作社、區郵政管理局)
(四)筑牢農業安全生產防線。加強農業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做好風險評估和監測預警。強化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確保重點防控病種疫情平穩。深入開展“平安農機”建設,持續全面完成全區變型拖拉機淘汰工作。嚴厲打擊制售假劣農資違法行為,規范農資市場秩序。全面推行“肥藥兩制”改革,肥藥實名制購買全覆蓋。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體系建設,實現“一證一碼”規模主體全覆蓋,主要農產品抽檢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區農業農村局)
三、突出高質高效,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一)提升特色農產品優勢。圍繞《甌海區振興甌柑楊梅產業“五優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著眼機制創新、主體培育、品質提升、政策優化、基礎完善等主要環節,全面實施“優化機制體制、優化品質提升、優化主體培育、優化基礎設施、優化要素保障”五大工程,推動“一館一中心”和10項關鍵科技支撐項目落地。實施農業新品種選育,以優質水稻、花椰菜、西蘭花、油菜等為重點,創制突破性種質資源1個左右,育成新品種1個,培育一家年產值超億元的種業龍頭企業。探索建立種業振興基金。對億元以上種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實行“一事一議”。(區農業農村局、區科學技術局)
(二)實施農業“雙強”行動。提升農機裝備應用水平和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推進丘陵山區宜機化改造和全域宜機化改造試點,開展全程機械化試點。建設布局符合區域產業特點和發展規劃的區域農機綜合服務中心,支持農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戶開展全程機械化服務。加大農機補貼力度,把特色主導產業和帶動農民增收能力強的特色農機采購納入補貼范圍。組建區級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與服務團隊,推行“農技專家團隊+產業農合聯+合作社”等農技推廣方式。發展“農業產業大腦+未來農場”,新建數字農業工廠1家。(區農業農村局、區科學技術局、區供銷合作社)
(三)實施預制菜產業“六個一”發展計劃。打造“一園五中心多點”的甌海預制菜產業集群, 建立一個預制菜產業聯盟, 培育一批甌海預制菜龍頭企業, 形成一批預制菜科研成果轉化項目, 打造一個預制菜產業區域特色品牌, 培養一批預制菜產業專業人才, 2022年啟動預制菜未來三年計劃方案,出臺預制菜系列扶持政策,啟動打造溫州科技職業學院甌越鮮風體驗店電商直播基地。到2025年,力爭實現甌海預制菜超億元農業龍頭企業5家以上,產業年銷售收入翻一番,爭取成為溫州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核心示范區。(區農業農村局、區經信局、區商務局)
四、圍繞宜居宜業,打造未來鄉村省級標桿
(一)開展“村貌整治”。按照“全域規劃、全域設計、全域整治”要求,完善“區域鄉村建設規劃+村莊布點規劃、村莊規劃、村莊設計、農房設計+農村特色風貌規劃”的鄉村規劃建設體系,編制“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城鄉風貌“正面+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嚴格落實農房建設“帶方案審批”制度,建立適建村、限建村、禁建村名單,開展村莊微改造精提升,建設一批有鄉土味、甌派韻、國際范的“浙南民居”。推進城鄉風貌樣板區創建。建立健全高效協同的城鄉規劃建設和城鄉風貌管控體制機制。全力推進農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統籌農房建設、產業發展、公共服務、基礎設施等各類建設需要,有序開展農村宅基地、城鎮低效用地以及其他閑置低效建設用地整治。(區農業農村局、區住建局、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區規劃編研中心)
(二)提升農村公共基礎。實施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提升計劃,全力推進“水上碧道”和“四好農村路”建設,編制村莊公共基礎設施管護責任清單,全面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開展農村“三拆三整三清”行動,依法有序拆除違法農房、違法搭建和違規設施,全面整治農房外立面、赤膊墻和電桿線,持續清理河道溝渠、房前屋后、沿路沿線的垃圾雜物等。深化農村生活污水、垃圾、廁所“三大革命”,實施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強基增效“雙提標”行動,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四分四定”分類處理體系。健全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運維管護機制和完善生活垃圾分類激勵機制。依托“美麗甌海全域行動”,以“兩帶”為軸心,聯動推進美麗田園創建、美麗鄉村創建,農村人居環境等工作,高水平打造“亞運盛會·甌海風景”重大標志性成果。(區農業農村局、區民政局、區交通運輸局、區水利局、區市場監督管理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溫瑞塘河工程建設中心)
(三)推進未來鄉村建設。結合“三化九場景”與基層組織、基礎設施、基本公共服務、主導產業、主體風貌、主題文化“三基三主”,持續提升“創夢山根”和“研學紙山”未來鄉村,新建打造“五社僑鄉”、“印記漁潭”和“寓見龍溪”未來鄉村,啟動培育“林垟田園”未來鄉村。突出鄉村主體文化挖掘,強化歷史建筑、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開展“甌”系列,“名”系列、“古”系列普查。加大古樹、古橋、古井等保護力度,對樹齡100年以上的樹木進行掛牌。推動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文化、智慧旅游、智慧救助、智慧養老、智慧托育等多跨應用場景落地。堅持“區域聯動、共建共享”,聯動建設未來社區與未來鄉村,推進未來鄉村組團連片成帶,實現鄉村智治中心,“小而優”學校、智慧健康站、養老服務中心向周邊輻射覆蓋,構建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務體系。(區農業農村局、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區衛生健康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
(四)深化鄉村產業建設。深入貫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充分發揮西部山區生態資源優勢,高質量推進西部生態休閑產業帶建設,建設一批鄉村產業項目。實施鄉村振興示范帶提質工程,豐富鄉村振興示范帶創建內涵,加快植入產業、文化、旅游等項目,打造一批鄉村產業振興典型案例。推行鄉村振興示范帶黨建聯盟,鼓勵沿線村集體聯合參股組建鄉村振興示范帶運營公司,積極引進社會組織管理經營鄉村振興示范帶,全力推動鄉村振興示范帶沿線村莊抱團發展。(區農業農村局、區委組織部、區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
五、推進強村富民,提升農民幸福水平
(一)加大“四增一減”政策支持。完善低收入農戶精準識別、返貧監測紅、黃、綠三色實時預警機制,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突出問題即時清零。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低邊標準提高到低保標準的2倍。對在公益性崗位、幸福崗位就業取得的崗位補貼低于低邊標準的部分收入不計入低保低邊收入。低收入農戶居民醫保參保個人繳費部分由政府全額補助,免收低收入農民建房配套設施費,健全低收入農戶高額醫療費用化解機制。引導鄉賢能人設立慈善基金、愛心基金、教育基金等,廣泛開展幫扶慰問活動。(區農業農村局、區民政局、區住建局、區醫療保障分局)
(二)實施強村惠民行動。健全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增長長效機制,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百村十億”計劃,提升強村公司經營能力,完善“飛地”抱團機制,投入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財政資金所形成的資產產權按相應比例劃歸村集體所有。強化政策、資金和要素供給保障,統籌安排扶持資金優先向相對薄弱村及抱團發展項目傾斜。完善稅費和金融優惠政策,區級設立10億元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專項信貸資金,探索建立整村授信、“村級金融顧問”等制度,提供精準信貸服務。以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鄉村振興重點幫促村、軟弱后進村為重點,全面推行“黨建聯盟共同富裕聯合體”,創新“村村聯盟”“村企聯盟”“村政聯盟”等結對幫扶模式,多元化壯大村集體經濟。持續升級與永嘉山海協作工程,深化拓展公共服務領域和鄉村振興協作,依托兩地資源優勢探索“飛地”建設利益共享模式,努力將甌?!兰紊胶f作產業園打造成全省示范樣板。(區農業農村局、區委組織部、區發改局、區財政局、區金融工作服務中心、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甌海農商銀行)
(三)提高農民就業創業能力。實施“零就業家庭”消除計劃,探索設置困難就業人員“幸福崗位”,擴大政府購買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項目范圍,促進多渠道靈活就業,對重點人群就業進行幫扶,確保每戶家庭至少有一個勞動力穩定就業。鼓勵這樣等重點區域農民實現轉移就業,對吸納薄弱村、失土農民新就業,穩定參加社會保險3個月的,給予企業每人1000元帶動就業補貼。深化千萬農民素質提升工程,創新農村實用人才培養機制,鼓勵農民參加各類職業培訓、職稱培訓和學歷教育,培育高質素農民100名,對通過職業技能鑒定并取得資格證書的,按規定享受職業培訓補貼和職業技能鑒定補貼。實施農創客培育計劃,通過培育150名農創客輻射帶動農民就業。依托鄉村產業大腦,建立農民創業項目庫和就近就業的崗位信息庫,將創業就業信息網絡覆蓋到城鄉社區服務中心。鼓勵創建勞務合作社,培育農民就業職業經理人。(區農業農村局、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六、深化改革創新,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一)深化“三位一體”綜合合作改革。深入貫徹習近平“三位一體”新型合作經濟思想,因地制宜推進“三位一體”多元創新、組織重塑、動力變革,構建與市場有效銜接的農業生產經營體系。開展合作社培育提升行動,發展民宿、勞務、養老等新型合作社,做實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基礎單元。推動農合聯實體化運作,所有涉農鎮街都要創建“三位一體”為農中心,提供全周期、閉環式為農服務。加快建立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機制,實現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組織化程度80%。(區農業農村局、區供銷合作社、區金融工作服務中心、甌海農商銀行)
(二)深化農村宅基地改革。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激活三年行動,圍繞“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本、資本變資金”改革思路,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制定新型農村宅基地制度,打造區級農村產權服務中心平臺,帶動閑置農房市場化交易。(區農業農村局、區住建局、區供銷合作社、區自然資源和規劃分局)
(三)推進農業農村數字化改革。承接“溫州鄉村大腦”2.0版和“科技在農”平臺,推廣“三位一體”智農共富應用,形成與市級構建農業產業數字化體系。全面承接“浙農富?!敝卮髴?,推廣應用浙農碼,支持省市建設的農房盤活、村集體資產經營、農村產權交易體系、機械強農等應用場景。(區農業農村局)
七、聚焦黨建引領,增強鄉村治理能力
(一)高質量推進黨建引領“共享社·幸福里”建設。聚焦群眾關注的熱點難點堵點問題,打造一批共建共治共享的共同富裕新場景,創新鄉村變革型組織體系,全面構建黨建引領下的“共享社·幸福里”基層治理新格局,全區打造具有標志性、引領性、示范性的重點小區60個、重點社區5個、重點農村16個。按照“事務共辦、陣地共用、多元共治、資源共享”要求,制訂“共享社·幸福里”建設標準,落地一批標配項目,建設一批具有甌海鄉村新辨識度的特色標志。整合村民中心、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等,植入養老中心、兒童樂園、長者娛樂、圖書借閱、物品共享、休閑會客、志愿服務、健康診療、就業致富、救助幫扶等功能,推進“共享社·幸福里”黨群陣地建設,打造15分鐘生活圈、醫療圈、健身圈、養老圈,加快構建全齡友好型鄉村,形成“處處可見、人人可感”的鄉村治理生動局面。(區農業農村局、區委組織部、區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
(二)深化鄉村“四治融合”??v深推進“大綜合一體化”行政執法改革,實現“152”和“141”全面貫通。組建全域黨建聯盟,完善“五議兩公開”制度,推進村規民約法制化、規范化、特色化,鼓勵鄉賢、律師、調解員、志愿者等參與鄉村治理??v深推進清廉村居建設,實行清廉指數動態管理。建立集體三資“云管理”、黨務村務財務“云公開”、村干部“云監督”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深化民主法治村創建。加強農村公共法律服務站點建設,深化“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實施農村文明素質提升工程,激發農民廣泛參與鄉村治理。(區農業農村局、區委組織部、區委政法委、區精神文明建設指導中心、區民政局、區司法局、區綜合行政執法局)
(三)提升鄉村基本公共服務。實施服務設施提標擴面工程,強化區域綜合服務能力,推動教育、醫療衛生等公共服務資源在區域內實現優化配置。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項目,支持建設城鄉教育共同體。全域推進健康村鎮建設,提升區級疾控機構應對重大疫情及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新建(改擴建)村衛生室(社區衛生服務站)3個。健全區鎮村銜接的三級養老服務網絡,發展普惠嬰幼兒照護服務體系,打造一批“15分鐘”城鄉養老和嬰幼兒照護服務示范圈。(區農業農村局、區教育局、區民政局、區衛生健康局)
八、切實加強領導,落實書記抓鄉村振興
(一)落實鎮(街道)黨(工)委書記抓鄉村振興主要責任。落實鄉村振興政治責任,帶頭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以及上級黨委關于農村工作的決策部署,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責任分工機制,領導鄉鎮(街道)、村抓好具體組織實施。鎮(街道)黨(工)委會會議根據需要,不定期專題研究鄉村振興問題,落實上級賦予的各項具體任務。
(二)落實村黨組織書記抓鄉村振興主要責任。帶頭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三農”工作重要論述以及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堅決貫徹落實上級黨委、政府“三農”工作決策部署,結合本村實際,帶領村“兩委”班子抓好具體任務實施。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領導村黨組織團結、組織、動員群眾,集中精力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各項任務落實。
(三)落實鄉村振興各類要素保障。深入推進“兩進兩回”行動,支持鄉賢、青年、工商企業等到鄉村投資創業,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和當地農民合作改建自住房,激勵更多社會資本投向鄉村振興。落實新編區鄉級國土空間規劃應安排不少于10%的建設用地指標重點保障鄉村產業發展用地政策。落實規范設施農業用地管理促進設施農業健康發展的政策意見。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公共財政更大力度支持鄉村振興,嚴格落實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逐步提高機制,2022年土地出讓收入用于農業農村比例達到5%。建設“金融惠農直通車”,健全“政銀險擔基”一體化體制機制。持續推進政策性農業保險擴面增品。